![]() |
![]() |
![]() |
![]() |
![]() |
本次大赛自2010年5月26日—9月26日截稿,以稿件到达时间为准: 稿件信函请寄:南京市广州路5号君临国际2栋1803座《诗意·名城》大赛组委会(收),邮编:210008 网上投稿请登录: www.jsfxw.com/sg 电子邮件请发:40650086@qq.com 江苏省内参赛选手可将作品短信发送至:10621199856(请在题前注明“诗意·名城”) |
![]() |
![]() |
【诗意•名城】——2010世界微型诗歌大赛 “【诗意•名城】——2010世界微型诗歌大赛”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5000余首参赛诗稿,经由中国作协、人民文学、省作协、市作协的专家和国内著名诗人组成的9人评委组在隐去作者名、只看作品本身的初评、复评、终评之后,最终选出100首优秀作品,其中:特等奖2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80名: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大赛组委会更要感谢所有投稿参与本次诗歌赛事的全体诗友们,因为你们的热情参与,才成就了“诗意•名城”,成就了2010年10月20日开出的“诗歌专列”——这是所有热爱诗歌的朋友们自己的文化盛事!正如冯亦同评委感叹:这是南京数千年诗歌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本次大赛来稿面广,数量巨大,具体环节庞杂,以唐晓渡老师为主任的评委组全力以赴,商震、车前子、娜夜、韩东的适时指导,特别是身在南京的评委:王亦早老师(“诗意名城”和“拍案诗意名城”的网站刊头题字便是他的墨宝)、对诗歌满怀赤子之心的冯亦同老师,负责《扬子江诗刊》收稿的徐明德老师、胡弦老师,以及全程监审以示公正的南京市文联孙尔台副主席,更是尽心尽力,对赛事倾注大量心血,才让赛事稳步推进,有了今天的硕果——即便如此,亦难免遗珠之过,不到之处,敬请众诗友见谅! 责任编辑:王宏波博士; 装帧设计:书衣坊•朱赢椿。 同时出版的还有12位获奖诗人自选作品集(另8名获奖诗人有的刚出版了个人诗集,有的作品数量尚不足): 1、吴其盛——《心是一盏灯》 ——目前所有准备工作(报审、三审三校、修订、编辑、排版)全部做完,就等朱赢椿老师的封面设计定稿后,开机印刷! 届时,组委会将举办别开生面的“诗意名城诗歌大赛颁奖典礼”,同时召开“新书发布会”,敬请期待! 前 言 唐晓渡 “诗意•名城——2010世界微型诗歌大赛”是第四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有机”,是说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元素性局部和独立的考量维度。大赛宗旨就此说得好:“本次大赛以诗歌的形式不仅向世人展示古城南京的独特的诗性气质和城市发展中的人文关怀,更阐释了现代南京诗意栖居的城市文明和雄纳世界的博大心胸——为打造她在世界名城中标志性的’诗性文化地位’”。 从本次大赛主办、承办方的构成看,可以说以上宗旨体现了南京市以至江苏省的某种官、民人文共识。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背景,亦不妨将这样的共识升级为“卓识”。什么叫“让生活更美好”?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诗性气质”、“诗意栖居”正可谓切中肯綮,一语中的。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它较之多年来一直流行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说法,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实情,更能体现文明发展的大道,而后者无论如何,都只能培育出发展的“跛脚鸭”。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藉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曾在质疑进化论的同时,依据诗“无用之用”的本性谈论过某种现代“诗教”观。在他看来,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诗是美的最高形式,故人类历史如果有什么“进化”可言的话,那么,其维度和尺度只能是向美、向诗。由此他建议所有对社会进步持有信念的社会管理者,尤其是政治家,或多或少都读一点诗,并以一种日常方式推广诗歌教育,比如在所有的公共场所(市政厅、车站、宾馆、商场)放一些诗歌传单、小册子,免费赠阅,在公共交通工具原来做广告的地方放上杰出的短诗或诗句,让人在举首移步之间就能耳濡目染,等等。本届大赛从宗旨到做法居然与布氏的上述观点相映成趣,令人不能不想到老话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当然,这里的“所见”远不止于各种可见的外在形式,从根本上,我相信它着眼的是召唤更加敏于感受和认知、更能“在一念之间抓住真实和正义”(西默斯•希尼语)、更富于创造性的活泼泼的心灵。 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竟多达5000余首,据说大出组织者料外,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尽管其总体质量并不强于国内其它的类似赛事,但踊跃的程度已足以说明问题。相对于与参赛者就“诗意栖居”所进行的互动,相对于经此互动所激发起的热情与回响,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判反而成了虽属必要,却也无足轻重的程序。蒙组委会错爱,让我担任本次大赛评委会的主任;但几乎所有的前、后期工作都是组委会做的,我无非是和其他评委一样,在初选基础上就一百首优秀作品的遴选和诸奖项的候选作品提供了个人意见。如此枉担虚名让我不安,而正是在这种不安的驱动下,我不敢违拗邹小晏女士的一再盛情,应命为大赛的作品集写此前言。未及之处,尚祈组委会和读者朋友鉴谅。
诗歌是南京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历代诗人们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远至六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和文人创作,经过唐诗宋词的辉煌,直到元明清诗词散曲和近现代诗歌的继承发展,无数名篇佳作的精彩诗句,犹如称雄天下的南京明城墙上镌刻着光荣和不朽的千万块城砖,构筑成了一座“金陵诗城墙”,同样令千秋景仰、举世瞩目,更让南京人引以为豪。这是南京历史的珍藏、中国文化的瑰宝,深入民族记忆、永不磨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建设新南京、繁荣发展南京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坚实基础。 金秋十月,经由九位大赛评委认真评读,打分产生出“20首获奖诗作,80首优秀作品”,这是在5000余首应征作品层层遴选的最后结果。名列榜首“特等奖”的是单菲的新诗《云锦》和佟云霞的旧体诗《四方城》,奇特的生活化的构思和清新的语言、深刻的题旨,使这两首诗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青睐。获得一等奖的《鬼脸城》(作者吴其盛)和著名诗人孙友田的《南京古城墙》都是触“城”而发新的灵感,一个说“一面镜子 快乐地 照一张丑脸/令严肃端庄的历史 乱了方寸”,一个说“一片青苔在城砖之间蠕动/染绿了青砖上的姓名/众多的姓名从火里走来/用血肉保卫祖国的名城/至今未接到撤退的命令”,想像何等奇妙而又令人警醒。著名诗人方政的《辟邪》、丁可的《紫金山天文台》、舒贵生的《南京莫愁湖》、谢意伟的《鸭血粉丝汤》、刘晓的《绝句莫愁湖》、兰兰的《乌衣巷》、魏艳鸣的《咏梅花山梅花》、王梦灵的《金陵刻经处》、王晓辉的《六朝松依然葱绿》、古筝的《凝固的时间》、雪丰谷的《夫子庙》、张泰霖的《中山陵》都获得了较高的名次。恕我不一一例举得奖作品了。好在眼前这部《诗意•名城——微型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中,不仅收录了大赛优秀作品,也收录了为“地铁诗”展示所特邀的35位著名诗人的诗稿。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考虑周到”,遗珠之憾依然不可避免。我的记忆里就有一首为我所激赏的题为《诗意南京》的三行小诗,作者姓名给我遗忘了(十分抱歉),诗的内容却记得很牢: 诗,在城中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小诗过于“直白”,但我却从中体会到了举办《诗意•名城——微型诗歌大赛》的重要意义及其艺术表征,感谢这位“无名诗人”为我这篇“小结”文章所作的贡献,我引用它,也算是作一点弥补和“拾遗”罢。
【诗意•名城】诗歌大赛组委会 特别公告 目前为止,《“诗意•名城”获奖作品集》尚未开机印刷,所有收录诗稿均为参加本次活动(参赛,或展示)的作品,作者如有异议,或不愿被收录,均可在本公告期内声明放弃,组委会将充分尊重作者意愿,第一时间删除该作品! 公告时间:2011年2月26日-2011年3月6日。 在此期间未作声明的,即视为同意组委会将其作品收录在《“诗意•名城”获奖作品集》保存,传播! 特此公告! 【诗意•名城】诗歌大赛组委会
|
![]() |
![]() |
![]() |
![]() |
【诗意·名城】诗歌大赛主办单位: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作家协会 【诗意·名城】诗歌大赛承办单位:江苏发行网、江苏省朗诵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诗词学会、南京上书房文化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025-51861377 传真:025-83361234 |